中新社南寧6月2日電 題:旅美華人屠新時:傳播中華文化“多面手”
  作者 王雪 鐘建珊
  旅美逾二十載的屠新時擁有多重身份:美國《中美郵報》社社長、美國漢字書法教育學會主席、美國丹佛中華文化書法院院長……頭銜雖不同,但均生髮自同一處,即屠新時數十年如一日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將這種文化分享於世的情結。
  “當你熱愛一種東西的時候,它是會給你力量的”,屠新時近日告訴記者。屠新時參與組織的第九屆漢字書法教育國際研討會剛剛在廣西南寧落幕。
  屠新時曾是上世紀中國著名雜誌《青年一代》的副主編。當年,該雜誌曾擁有百萬發行量。在事業有所成就時,屠新時決定辭職,並於1987年自費赴美國留學。
  他回憶說,當時有許多人不能理解他的決定,但他就是覺得自己應該出去多看看,學點什麼,充實自己。
  1990年,屠新時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碩士畢業,赴丹佛市生活。漸漸地,他發現在美國的華文媒體很少,且對大陸的報道不夠公正客觀。1994年,屠新時和夫人創辦了《中美郵報》,並開設諸如“孔子學堂”的版面,介紹中華文化的點滴。
  “我們就想自己辦一份立場中立客觀的報紙報道中國,讓外國人能看到中國的實情,瞭解中國文化,這或許是我們這一輩人都有的使命感。”屠新時對中新社記者說。
  據屠新時介紹,《中美郵報》會刊登一些文章介紹中國的歷史,包括一些成語的來源。此外,報紙還可以為工作在美國的華人提供中華文化的養料。有些華人老師會把報紙內容當成教材,從上面選取素材用於教學。
  如今,《中美郵報》發行基本可覆蓋丹佛市華人社區,按照屠新時的說法,他的生存秘訣有賴於兩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報道和堅信中華文化的魅力。“這也可以說得上是我們的信仰。有信仰才能堅持做下去。”
  除了借助媒介傳播文化外,書法教學也是屠新時在美國成功分享中華文化的又一利器。目前,他在美國的兩所大學開設了關於學習中國書法的課程,頗受歡迎。他一直認為,傳播文化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教育。
  “我總對學生們說,世界是由東西半球組成,即使把西方文化瞭解透徹了也還不夠,要去看看東方文化才能夠對這個世界有完整的認識。”屠新時說。
  在教給美國學生“飲水思源”這個成語後,有位男孩兒在為母親製作的聖誕卡片上寫了這四個字並解釋它的含義,那位母親收到卡片,感慨自己的孩子“終於長大了”。
  做報紙、教書法,舉辦中國圖片展、中美圖片展、中美電影晚會……屠新時覺得“十幾年還是做了一些事的,讓我覺得還挺有成就感的。”
  有人曾說他踐行文化傳播的人生太具理想主義色彩,屠新時說,這就是一種愛好,“我就是喜歡做這個事兒”。我覺得這個事情有意義,有美感,不是一定要賺錢的。
  “大房子大車,都是身外之物,都會離你而去。但是留在心裡的東西它會伴隨你一生,誰都拿不走。”屠新時說。(完)  (原標題:旅美華人屠新時:傳播中華文化“多面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30kamld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